学术研究

企业退出机制研究

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 下,很多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有的正在转型突破,有的则扭亏困难,甚至成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危害巨大,不仅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和僵尸企业问题,这二者已成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

区域创新

课题:深圳市等地区的创新环境研究研究内容:负责人:张永伟时间:一年(2015.7-2016.7)课题组成员:张哲、李峄

创新政策

课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研究内容:当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从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产业政策的内容手段和实施方式的转型时期。此课题主要针对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路径及目标进行研究,找到产业转型的一般规律。负责人:路风时间:...

新经济

课题:新经济指数研究研究内容:美国著名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定期发布《美国新经济指数报告》,使用一系列指标对美国50个州创新经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已产生广泛影响。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构建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经济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发布研究报告。负责人:刘涛雄时间:一年(2015.7-...

学术研究

第三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徐冠华院士在创新发展研究院内部讨论会中发言整理。目前中国科技的发展尚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求,挑战和机会并存。

徐冠华院士指出了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四个巨大挑战:缺乏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缺乏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创新产品、缺乏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完善市场化环境以及缺乏鼓励创新和弘扬自信的文化氛围同时建议从加强原始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经济结合体制、大力支持创新服务业的发展等三方面着手,应对上述挑战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徐冠华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效不小,大家曾经经历过很多期望,也带来了很多失望。自从2006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迅速,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科技投入已经超过欧盟,国际科技论文的总数跃居世界第二,引用总数升至世界第五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正向创新型国家大步迈进。但是,目前中国科技的发展尚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求,挑战和机会并存。

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国家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需求,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四个问题非常紧迫。

第一,缺乏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科技资源人力庞大,但优秀人才匮乏,特别是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和战略型科学家严重匮乏。中国科学发展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的目标,但是诺奖确实是一个国家创造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科技诺奖获得者有308人,占所有诺奖获得者的47.5%。有人说这是因为儒家文化造成的,也不然,截至2015年,日本有20位诺奖获得者,但是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并没有太大不同。国内外无数的成功经验表明,顶尖人才在创新活动成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是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科技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能力最强的国家,几乎主导了信息、生物、纳米及空间等近一百年来所有新兴产业的发展。诺贝尔奖就像金字塔,塔尖就是这些特殊的人才。诺奖获得者越多,说明塔越高、越丰厚,就可以涌现出一批从各个层次不断分离出来的在技术上、科学上、其它领域创新的人才。虽然诺奖获得者并不一定都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但金字塔下面这个很宽厚的基底就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成果储备和创新的基础。

第二,缺乏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创新产品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国际竞争格局,原始型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上个世纪中叶,基于充满创新活动的科技团队以及充分发展的高速市场化的创新环境,美国在信息、网络,生物、纳米材料和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成为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成为遥遥领先的世界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者。科技发展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都是基于原始型创新的成果所形成的生产力,市场竞争实际上是技术之争、专利之争和标准之争。我国技术发展仍以跟踪为主,少有创新出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很少能创造出类似于苹果这样世界级的创新产品。这不仅制约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制约了实现扩大内需的国家目标。

第三,缺乏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完善市场化环境。创新驱动要求科技和经济紧密的结合。而科技和经济结合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模式和市场开拓的创新。所有这些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技术创新全过程。国内外成功的实践表明,市场机制作为经济和社会系统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科技和经济活动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事实上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中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不能靠政府干预,只有通过市场竞争的选择才能够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创新环境不健全,公共服务以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得企业很难从社会和市场获得技术创新所必要的资源。当前,各级政府通过各类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头目过多,对面向所有企业的长期性和政策性的投入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服务不足。社会化和市场化创新环境的关键,是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经济转型和科技经济结合的重大障碍。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也只有在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可以说政府管理方式的错位和市场化环境的缺乏,已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障碍。

第四,缺乏鼓励创新和弘扬自信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设备等,有效的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这造就了一种文化,在科技创新中我们选择的很多科技项目都是国外已经做过的,我们习惯于拒绝支持有争议的项目,排斥没有国外先例的研究,以及单纯追求研究论文数量等,这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科学研究能力的不自信。比如光启和华大,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刚从美国回来创业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超材料技术。华大基因也是在质疑、贬损、打压的恶劣环境下一路走到今天。在产业发展上也是如此,由于长期依赖引进、依赖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路线,导致了习惯性的思维。汽车工业经历了50年的发展,仍旧没有改变以进口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技术依赖。韩国的汽车产业在短短2030年内实现了飞跃的发展,不仅如此韩国还在电子、通讯、核能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这说明有了民族自信的文化,才会有基于自信的创新政策,才会有健康快速发展的民族产业。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上述挑战的根源主要是长期以来对科学发展规律以及科技工作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识不清,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危及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议从加强原始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经济结合体制、大力支持创新服务业的发展等三方面着手。

高度重视和加强原始创新

应对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挑战,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原始创新。中国原始性创新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清。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一直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基本的模式就是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到了当代,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逆转的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据有关材料,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越有90%源于基础研究和其他原始性的创新。总体来看,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方面基础研究经费支持总量和人均支持强度偏低,更令人担忧的是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从1995年到2006年期间的5-6%下降到2012年的4.8%,而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韩等国比重一直在15%以上。

原始性创新上不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都要遵循各自的规律认识不足。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探索有些是好奇心驱动的,有些是社会需求驱动的。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颠覆性,面向未知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包括方向、内容、过程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丁肇中跟我讲:“有人问我什么叫科学,我觉得,我从来搞得题目和我做出的结果都不是一回事儿,南辕北辙,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科学技术活动才需要日积月累,才需要在不确定性当中探索规律性,才有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探索的颠覆性则表明,对科学发现来讲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全新认识,也可能是对原有认识的部分或者是全部否定,对技术发明来讲不是延续原有的产品周期,而是开辟新的创新周期或者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带来技术和产品乃至于分工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无限的发展和超越的机会。

基于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有几方面的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原始性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但是一旦成功将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所以国家必须下定决心支持原始性的创新,将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推动引发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性的研究和市场失效的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方面。二是不能用管理经济和管理工程的办法来管理科学技术。工程管理的模式,比如严格以投入产出目标要求绩效的考核条件以及严格的时间安排,在科学研究当中应当慎用。科研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往往很多成果是要经过一代人,或者一个团队无数次的努力才能够得到。现在的管理是按照工程的办法来管理科学,从立题上就是要成功。实际上,成功者后面还有众多失败者,如果一个项目,像要求成功者那样要求每一位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只能逼迫科学家走跟踪,走模仿,以至于学术造假之路。三是科技创新发展客观上要求有稳定和持续的投入,单纯的项目支持方式对于基础研究不具有持续性,对科学发展不利。四是团队建设和基地建设十分重要,科学的探索者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在知识共享当中有些可以通过文字和数字来传承,有些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传承,是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传承。五是要倡导建立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术研究讨论和批评的环境,要建立形成追求真理,挑战权威,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政府减少行政干预,科学家减少学术垄断。

原始性创新上不去的第三个原因是对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人才竞争是国家竞争的焦点,今天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这一切又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其中创新尖子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整个竞争团队的水平。人才具有三个特征,不可替代性,多样性和稀缺性,要特别珍惜人才。人才的优势和潜力是中国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优势,我国科技人才资源,中小学和大学生总量都已经居世界前列,这是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投资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进取精神的创新人才,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使中国成为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是中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希望所在。

原始创新上不去的第四个原因是政府管理者的担当不够。历史证明重大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不是事先计划出来的,科技创新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凡是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都是在争议当中启动并长期存在争议的。以民营客机的项目为例,最初争论非常大,存在三个重大分歧:要不要发展大型客机、军用客机和民用客机要不要一起发展以及是用现在的国防客机体制还是转换现有体制。包括航空部门的院士在内,反对的声音很多。所以政府的作用就是从众多的创新当中,发现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并筛选出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领导者要有聪明、敏锐的头脑以及担当的勇气,而不是怕出错。

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经济结合体制

应对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方面就是要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经济结合体制,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市场化创新环境仍不完善,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千万家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承担了多数的就业和税收,但得不到国家充分的和有效的支持,难以唤醒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政府管理方式的错位和市场化的缺乏,成为当前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重要障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对科学技术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颠覆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有机结合的关键因素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主导和包办一切的思维是不正确的。技术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活动的过程,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各个方面创新的有机的结合。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多样的,成本也一定是最低的,这样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要做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步伐,国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思维的转变,继续解决政府通过项目实施干预微观的经济和创新活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企业的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一系列环节。单纯的技术创新不能解决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孤立的科技改革和孤立的经济改革不能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必须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一致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

二是大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科技创新和竞争中,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民企还是国企、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均应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政府应当把竞争的功能交给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寻租。同时,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能够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因此,企业不能仅仅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还必须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统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布局,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最根本特性就是不确定性,即使最内行的专家也难以判断哪种技术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政府官员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单一的用实施项目的行政手段来判断、选择“优胜者”,成功率会很低,并很可能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政府不要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微观的创新活动,要给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更加自由的氛围和更加宽松的环境。

四是大力创造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尽管对于一些战略性的产业,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对于千千万万中小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以及知识产权的持有者来讲,产学研结合主要靠政府是做不到的,要靠市场,要靠中介机构,这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政府要努力创造公平诚信、积极竞争、文明有序的创业创新环境,政府主导、投钱、拉郎配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

大力支持创新服务业的发展

应对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挑战,第三方面就是要大力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创新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的生态系统,就要把创新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让各个社会组织、各个经济部门都能够广泛地参与到创新当中来,根本的环节就是一定要有高度发育的市场化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创新服务业。创新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服务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核心内容之一。发展创新服务业,为政府从通过项目对经济活动实施微观干预调整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和出路。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完善。为什么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非常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供需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信息化咨询讯平台;为什么大量的社会资金都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是投资者缺乏可以信任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机构;为什么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是缺乏社会化的研发服务平台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督机制;为什么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不易聘用到科技领军人才?是缺乏人才供需的信息沟通机构,缺乏市场化的人才猎头公司。市场机制是满足企业多元化、市场化、利益最大化需求最主要的形式,所以必须依靠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业,才可能使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保持最高的效率。

创新服务业是战略性产业,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服务业发展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国经济转型大局。中央政府应制定创新服务业发展的统一规划,明确创新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包括创新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就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愿景、思路和目标,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综合政策措施等战略性问题,进行规划设计,指导我国创新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创新服务业急需一批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人才。我国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这是创新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要大力加强创新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新服务业的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应像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派人出国学习理工一样,大规模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服务业,特别是创新服务业;大量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服务人才回国服务,聘请国外高层次创新服务人才来华讲学或在我国创新服务机构中任职;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应把创新服务人才纳入资助范围;建立创新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制度,组织业务骨干出国培训或到国外创新服务企业中任职;加强学科建设,设立和创新服务相关的专业,培养各级各类创新服务人才。

创新服务业提供的公平、有效的创新环境,将会使不同产业内不同主体从中普遍受益。这个有着极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必将会对我国的创新事业带来新的动力和支持。因此,应当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理解并支持创新服务业建设,力争早日迎来我国创新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学术研究,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学术研究-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学术研究,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