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会论坛

彭剑锋谈产业互联网时代:中国农业企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新思维

实业才是解决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

各 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发展,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可违背的。从所谓的农业1.0发展到现在的生态化、社会化和互联网化的4.0,是符合农业 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的。但是,农业思维和工业思维不一样,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农业企业是被互联网“+”,还是主动去“拥抱”互联网,是我们当前必须要 去面对的课题。今天,结合这几年对中国农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探索与实践,为大家做一个分享。

华为任正非曾经说:“实业才是解决人们幸福生 活的根本。”人类幸福生活的根本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而不会建立在虚拟经济的基础之上。我在跟任总交流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企业家不要有那么多互联网概念 的冲动,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地用互联网的方式来优化内部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平台,而不是借互联网的“风口”那么简单。所以借用任总的这句话,我要说,农业 才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根本。

 

实业“+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逻辑

从 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未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最根本的基础还是农业。只有农业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的 幸福指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农业不仅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经营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国农业基本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产业互联网。

中国农业产业有很多基本的问题难以解决。虽然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农业只能按照自然规律来发展,但是就中国而言,我个人认为不仅仅要“靠天吃饭”,中国农业产业的基本问题中,还有很多的非自然因素,比如:

组 织化程度与产业集中度低、全要素效率低、上下游分割、恶性竞争;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含量低、产品品质不稳定、产品附加价值与品牌溢价缺失;资源浪费与 短缺并存,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加重;产品可追溯性与食品安全问题、产业信誉与信用危机、劣币驱逐良币;物流滞后,流通性服务业态与服务品牌缺失;人才与系 统运营管理平台缺失,人均效能低下,新产业互联网跨界人才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除自然因素之外,中国农业发展的劣势。

产业互联网时代为 解决农业产业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可行性。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发展层次是密切相关的。大家都知道,过去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互联网 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第二个阶段是销售互联网化,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如京东、淘宝等等;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的互联网化,出现了很多定制化工 业。而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产业互联网时代。也就是说,传统产业不再是被动地适应互联网,不再是被互联网“+”,而是生产者去主动拥抱互联 网。互联网作为一种思维和技术工具,对各个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地改造与交融,真正形成以互联互通为经营管理平台的新产业生 态,形成了以生产者为主导的互联网应用场景。

所以我们说,只有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重构农业企业商业模式,提升农业企业内部运营效能与农牧产品附加值,真正回归客户价值,形成为社会提供安全、环保、绿色、可追溯的优质产品的跨界大农业产业新生态。

在 过去的二十年,互联网主要是以BAT企业(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消费型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企业只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即没有 实体经济来支撑的虚拟经济。没有“下半身”的互联网企业,解决不了把三流产品变成一流产品的问题、解决不了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了产品品质问题,也解决不 了深层次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真正深层次地解决中国各个产业的这一系列问题,要把各个产业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实体经济对互 联网的拥抱,绝对不是由BAT主导的,而一定是由传统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创新,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也称之为以生产者为主导的互联网时代。

目 前,大家可以看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是以 BAT企业大量向线下发展为代表的。但当它真正走到线下,就会发现,完全按照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思维去管理传统实体经济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不懂传统 经济“赢的道理”,所以根本无法驾驭传统经济。所以未来的互联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真正融合,一定是以实为主,而不是以虚为主。不是互联网+实业,而 是实业主动去“+互联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线下走向线上、线上走向线下,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联互通,才能真正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价值重构。生 产者既适应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又要引领消费者。

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不再是封闭的产业生态和产业价值链,而是完全是开放合作、共创共 享、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农业4.0的未来就是生态化、社会化以及互联网化,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的产业生态,而且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逻辑与 运营的互联网化与基础管理平台化,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工具改造内部运营、提高要素的生产效能、夯实基础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来满足消费 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在这个时代,人才、技术、品牌、管理、金融等等软实力成为产业的内在驱动要素,所以叫产业互联网时代。 

 

坚守产业赢的方式,农业4.0思维模式可借鉴

拥抱互联网,构建跨界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制胜之要,那么农业企业在这个时代,也是在构建农业产业互联网战略新思维,坚守农业产业赢的方式,主动拥抱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选择,是产业新人战略增长点。

换 句话说,要从过去的被动适应互联网变成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互联网”。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探索。比如大北农集团的智慧型农业服务平台、众品集 团的鲜咨达食品技术咨询平台等。这些农业企业其实都在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改造它的供应链和运营管理模式,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的内在逻辑关系。大家要关注这样的传统农业企业是怎样主动进行艰难的互联网转型的,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参照系。

农 业企业在向互联网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资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内生的管理智慧,以及通过内生的链接产业生态和供应链的方式。企业不仅 是要简单地建工厂,而是要提升内在的软实力,包括传承性的技术咨询能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构建一个产业生态所涉及到的平台资质的能力等等。对我 们农业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包括智慧大北农,如果真正要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那么未来的农业企业就不再是传统的农业了,而将成为农业管理咨询公 司,也可能是农业服务公司,也可能是农业产业的金融公司,完全是跨界的产业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跨界的思维。 

从赢家通吃到共创共享

过 去的农业是封闭式的产业价值链,是“一条龙”。今天,尤其是进入农业4.0以后,它是生态化、社会化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产业生态系统,不能用简单 的封闭农业的产业链思维,这个时候的农业产业,要超越行业的界限,需要重新定义行业,要重新定义农业,重新定义农业产业特征、产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商业模式 的创新。比如互联网企业联想、阿里都在进军农业领域,这种互联网行业在进军农业的过程中,会以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技术农业。像联想提出的农业3.0时代, 实际上是打通了农业的生产、物流、金融和卖场。

四川通威集团,原来是做鱼饲料的,后来又进入了光伏产业。这原本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产业,但 是通威却在探索将二者融为一体的办法。如果真正实现了光伏产业和生态渔业的跨界融合,将成就一个全新的产业,未来的养鱼场就可能会是集光伏发电厂、观光、 休闲、养老、养生、文化旅游于一体化的新的产业生态,这种产业生态是生态化、社会化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这是中国的农业企业领先探索跨界融合的典范。

美的方洪波说:要拆除企业边界,未来整个行业的边界没有了,以后谁是做白家电的企业?谁是做黑家电的企业?这个边界已打破,新技术的应用也使整个产业重构。

另外,新产业生态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要实现跨界的闲置资源的有效共享;另一个是从赢家通吃到共创共享,即从独占资源到资源共享。 

 

分布式、小微规模化,传统制造农业互联网改造有三种模式

中 国的农牧业企业,要转变原来的生产与制造方式,从单一的、集中式规模化走向分布式、小微规模化。刚刚温教授提到,中国的原住民农业不适合美国的大农场模 式,但是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多元的,既有美国式的大农场方式,比如过去的农垦系统,也有企业家的小型农场和农户的方式,也可以象日本那样,通 过区域化的农业协会组织起来的小农业方式。

从这个趋势上来看,传统的制造农业未来将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规模化智能互联工 厂,这在家电行业已经普遍实施了,像海尔的智能工厂,如果大家到佛山参观,可以看到,过去几百人上千人的电冰箱厂,现在几乎没有人了,从原材料到产品送到 市场全部实现智能化。现在家电行业的减员在加速,海尔减少了3万多人,美的从18万人减到11万人,但是劳动生产率却在提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所有 的企业都可以通过智能工厂减少劳动力,提高人均效率。所以,在家电行业,随着家电产品的智能化,必然会加速走向大规模智能化工厂的模式,这是一个大的趋 势,而这种模式也在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大型的智能化养鸡场、养猪场,以及各种农畜牧产业的生态农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种是基于 互联互通的分散化、分布式小型工厂。我们在考察过程中看到,已经出现了很多走向微化的企业,比如山东的点豆科技。过去建立化肥厂都是追求规模化、集中化, 为达到规模化、集中化,可能需要投资10亿、20亿。最近很多复合化肥厂都在微化,比如在一个村镇建一个小型复合化肥厂的投资只需要15万元,它可以根据 土壤配方,提供适合当地土壤特征的肥料解决方案。而且这种肥料解决工厂它既可以是一个复合肥工厂,同时也可以是农业生产孵化器。通过这些企业微化试点的实 践,证明了投资15万兴建的小型工厂,仅需一年就可以收回总投资。也就是说未来,全国可能出现几百家、上千家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微型化肥厂,这种微型化肥厂 会对过去的大型化肥厂产生冲击。

在国际上,也有领先的案例,比如美国的一家大型化肥厂,在全世界建立了1600多个微型智能化工厂。这种基 于互联网的微型智能工厂通过效能的提升,带来了新的生机。以前要投资15万、20万的复合化肥厂,可能解决不了生存问题,但是现在,基于互联网,可以提供 统一的物流、统一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个性化的水土测配解决方案,可以使微型化肥厂变成分布式的、贴近终端的小型服务基地,并且具有赢利能力。所以我认 为,未来可能不会再建需要几十个亿投资的大型农场,而是会出现大量的基于互联网的、分散的、分布式小型农厂。

第三种现象是基于平台化的家庭 作坊式。在互联网时代,制造行业会出现基于平台化的家庭式作坊。针对农业的就是大量的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农场的出现。对制造行业来讲,基于平台化的家庭式作 坊可以形成智能工厂的共同体,也相当于基于个体知识劳动者的合作社区。有很多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不再依托于任何企业,通过人才社区接单,进行项 目化运作。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未来是由各种知识劳动者、技能性劳动者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社区共同组成了一种虚拟工厂。

 

温氏模式的成功,诞生了一家可能是中国的最好企业 

我 们考察了广东温氏集团(编者注:为什么说温氏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企业,华夏基石e洞察将持续关注并推出系列温氏模式研究文章),它的成功模式就是通过互联 网,把5万多家养殖家庭农场组织在一起,形成养殖业共同体,形成一种封闭式的生态圈,形成了分布式的规模生产模式。基于互联网,使每一个农场都实现可视 化,每个家庭农场都跟总部直接连通。对养猪家庭的喂食情况、温湿度等环境状况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养鸡也是如此,因为基于互联网,一年出栏5万只鸡的小型养 鸡场仅需要一人即可进行管理。总部通过手机就去了解保温、喂食、光照、通风等几十项指标,还可以指导、协助养鸡场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利用大数据的应用,温氏实现了将合作家庭农场的信息化纳入到集团整体的信息化体系之中,在自己的每个养殖场内都装有监控终端,负责采集一切数据,供后台分析。这是一套从生产实际场景中摸索出来的系统,实现了外部“委托”养殖,内部“管控”的效果。 

基于数据分析,温氏股份自主开发了上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温氏宝1.0,还有“美信”,用于公司内部交流,以前在IO系统上才能看到的EAS数据,通过美信可以呈现在手机上。

过去,如果夫妻两人都辞职,做一个小型养鸡场,收入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有太太一个人管理年出栏5万只鸡的养鸡场,年收入可以达到20万左右,一方面解放了劳动,一方面是提高了劳动效率,即利用互联网把闲置的劳动力充分地利用起来。

那 么温氏集团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的规模化生产模式,使表面上一个个分散的小型家庭农场通过互联网,形成了小微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效应,大幅度地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所以温氏集团可以说最早进入互联网领域的农业企业,它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是农业互联网的经典范例,也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这是只有互联网 时代才能够真正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投资15万的化肥厂,产品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可以达到投资5亿的化肥厂水平,当然这是指复合肥。那么同样,一个小型的家庭养鸡场,也可以达到大型养鸡场的规模效应。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平台,让各种小微农场实现分布式一体化,是未来农业的必然走向。

我 认为,未来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可能不是阿里、不是腾讯,而是像华为、温氏这样的企业。华为已经在互联网的基础技术、触摸技术和链接技术上全面布局,任正非虽 然说不要被互联网“忽悠”,但他却在做互联网公司做的事。温氏同样不谈互联网,但同样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所以互联网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行动。未来的 互联网企业,会是华为、温氏、格力这种埋头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企业,这就是我们讲的,未来的农业企业,是要重构人与组织关系,建立共创共享的新治理机制。 要真正基于客户价值的组织与流程变革驱动管理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重构经营逻辑,优化内部运营与管理。在中国土地资源分散这样的条件下,利 用互联网,真正实现小微农场链接,实现中国独特的,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工业化模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精准农业与精益运营。

最终我们说,没有传 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人。中国的农业企业能不能抓住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解决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有赖于中国致力于农业产业的企业家的思 维方式转型,有赖于企业家真正像朱献福董事长,像邵根伙董事长那样,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接触互联网。

 

新闻动态,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新闻动态-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新闻动态,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