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

第一期: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启动企业退出机制研究

        1120,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召开“企业退出机制研究”启动研讨会,陈清泰院长主持会议。清华大学刘涛雄教授、朱慈蕴教授、张晨颖副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永伟研究员,创新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参加会议并讨论。

    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有的正在转型突破,有的则扭亏困难,甚至会成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危害巨大,不仅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要处理好“僵尸企业”问题,这二者已成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和日本都曾出现过“僵尸企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很多银行本应该倒闭,而美国政府采取宽容政策,让这些银行存活下来,成为“僵尸银行”。这些银行的高额负债,使得银行老板产生了强大的投机心理,用很低的利率投放高额的贷款。这一行为扭曲了市场的激励机制,破坏了市场的秩序,拖累了原本经营健康的银行,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银行倒闭潮。

        20世纪90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债台高筑。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处于倒闭的边缘,日本政府同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对濒危企业进行救助,银行向其贷款,让这些企业存活下来。这些企业的存在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市场丧失了活力,这成为日本经济二十年的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企业的目前局面也不容乐观。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陷入困境的大中型企业数目迅速增加。就钢铁行业而言,今1- 9月,整个行业亏损550多亿。从银行角度看,不良贷款率的增加,也反映了“僵尸企业”问题的日趋严重。201412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14年初增加2506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又连续9个月呈上升态势。

    有鉴于此,与会专家针对如何有效推动“僵尸企业”的退出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第一,关于“僵尸企业”界定的研究。什么是“僵尸企业”?如何测量和界定“僵尸企业”?目前学术界并无一个完备的划分标准。因此,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僵尸企业”的评价体系,结合行业前景,对“僵尸企业”进行系统的划分,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僵尸企业”提出各不相同的解决措施。

    第二,关于员工安置的研究。企业退出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员工的失业,对于这部分人员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妥善安排,以解除企业退出的后顾之忧,保持社会稳定。对此,有不少亟需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合理失业保障金的区间是多少?不同年龄段的失业人员对补偿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如何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尤其是对年龄大,再就业机会少的员工该如何补偿?再如,应如何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等等。

    第三,关于资产处置的研究。90年代,我国经历过一次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企业亏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呆坏账情况严重。当时,国家通过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目标银行的不良贷款,化解不良资产对银行形成的威胁。这一思路和方式用于处理当前“僵尸企业”带来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否可行,存在哪些不足,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第四,关于企业重整的研究。破产、自愿清算、兼并重组是企业退出的主要形式。结合目前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重整应是最为主要的解决方式。为此,可通过研究通用汽车、日本航空等重组案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用于指导我国企业的市场化退出。

    第五,关于企业依法退出的研究。我国于20076月开始实施的《企业破产法》为企业退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现实生活中,真正提出破产申请,进入破产司法程序的企业却并不多,国有企业更是寥寥无几。企业为什么不愿意通过司法程序退出市场?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存在哪些困难?《企业破产法》在实施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走司法程序能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哪些好处?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推进企业退出?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就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将展开系列专项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将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