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大基因研究院落户深圳相比,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深圳在民办研究院方面的主动布局。
2009年,年仅26岁的美国杜克大学博士生刘若鹏和他的团队通过超材料技术研制出能够对指定频段实现电磁波绕行传播的“隐身衣”,并将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10年,这个团队在广东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深圳注册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专注于颠覆式创新。
五 年过去,光启作为深圳市支撑性基础研究机构,不仅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和在建的省、市 级重点实验室达10余家。光启的专利总量已经突破26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十年申请总量的86%,初步搭建起核心专利池。
另一方面,光启也抓住快速大规模产业化的契机,率先筹备制定超材料技术及制品相关标准,推动超材料产业有序化、规范化发展,规避超材料产业贸易技术壁垒,抢占了超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制高点。
目前,光启基于超材料与Meta-RF电磁调制创新技术开发了Meta-RF新型卫星通信产品,已在20多个省市安装试用;超级WIFI也在轨道交通、大型体育场馆等得到广泛应用。
更振奋的是,光启颠覆式空间技术产品也陆续推出:可实现近地互联网无线接入的“云端号”飞艇已经成功商测;全球第一款临近太空载人飞艇“旅行者号”已由新西兰试飞。
过去一年,光启已经陆续在香港和内地登陆资本市场,获得巨量资金支持。
总结光启模式,可以发现其具有五大特点:
(一) 民办官助的体制。“民办”是研发机构由一支非官方的核心团队申请创办、运作和支撑成长壮大,这样的体制有利于自主组建科研核心团队,有利于团队自主选择科 研方向,有利于自主实施科学的科研管理;“官助”是指政府给予有资金额度和时间限度的支持,政府“养事不养人”,支持光启搞研究,但不设固定编制。
(二)以“三发”一体化为研发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兴前沿技术为研发方向,面向创新结果,打通创新链条,实现创新与产业化无缝连接的体系,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
(三) 借鉴企业化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科研创新效率。光启实施目标一致的研发管理,即个人研发与团队研发的目标一致、研发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目标一致、研发布 局与产业链的目标一致;实施风险承担与成果分享的激励管理,把研发风险与利益挂钩作为一种责任机制和分配机制,有效地形成了研发团队的内生创新激励。
(四) 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实施国际化人才招聘策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建立国际声誉和影响。四年多来共吸引国际创新团队3个(省/市引进创新团队)。国际 化的、稳定的创新团队和人才,开放的创新环境,使光启在超材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今,光启500人的科研团队中90%的人员年龄都在35岁以 下,1/3的研究人员具有哈佛、牛津、剑桥等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或著名科研机构的工作经历。光启研究院招聘的科学家从初级级别开始,每2年进行一次评 估,6年内进行3次遴选,学术委员会定期对其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科技项目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估,合格者可逐步由初级科学家晋升为终身科学家,不 合格者将被降级或辞退。同时,光启研究院将逐步扩充一支非终身制职位的研究员队伍,对于具有突出才能的研究员,通过破格提拔机制,予以晋升科学家的机会。
(五) 以资本、股权和联盟关系为纽带,进行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利用基金的股权投资,共同做强做大相关产业。光启发起创立超材料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初 创期、早中期超材料相关领域企业,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立超材料产业联盟,密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化和拓宽应用领域。通过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发挥其 支撑和引领作用,光启在2012年合作成立了总规模为20亿的第一支技术创新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促进超材料产业的转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光启模式的启发是,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模式正在改变,源头创新的组织模式需要相应变革。
上 个世纪的科学大爆炸,主要体现在各学科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突破更加凸显,如美国国防部近年所设立的六大颠覆性技术 包括超材料、量子信息、认知神经科学、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人类行为的计算模型等,这六大领域均显示出了从单一的、基础的学科或领域到多学科技术交叉融 合的新特征。而这些都是我们迫切亟需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从以往的科学发展推动技术变革,转化为技术发展牵引科学突破,科技的发展不再是从底层(基础)到顶层(应用),而是从顶层(应用)牵引底层(基础)的发展。要推动科技创新,就要把基础研究、知识产权、产品开发、产品创意的产业链条整合起来。
这 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机构内部打通从源头创新到应用的创新链的组织将会是未来的引领者。以光启为例,研究院充分融合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光子领域、数理统计领 域等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汇聚了一批各学科的尖端人才,所取得的原创成果也颇具创新特色。而我国现有的创新体制分布主要特征为分学科的、条块分割、矩阵 式、分化式、计划式的管理架构设置,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