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

樊建平

樊建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课题组长、智能中心副总工程师、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主任,计算所副所长。
    樊建平在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作为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奠基人之一,主持并完成“曙光一号”(1992-1994,863重点项目)、“曙光1000”(1994-1995,863重点项目)、“曙光系列可扩展并行计算机系统”(1996-2000,95攻关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负责完成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1999,863项目)、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平台研究—中信信息系统建设(1997-1998,863项目)。其中,研制的曙光1号获1993年电子部十大科技成果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曙光1000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曙光系列并行机获200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曙光3000和曙光系列并行计算机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80篇,申请专利23项(已授权14项)。1991年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奖,开始享受国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评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9年2月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2011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广东省发明专利金奖。2013年入选鹏城杰出人才;2014年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荣获深圳市“市长奖”。
在担任先进院院长期间,带领先进院经过8年多的建设发展,使先进院总规模由几十人达到2000人,其中员工1175人。目前院共获批各类科研经费累计16.5亿,承建42个国家/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平台;发表论文4481篇,申请专利逾2858项,转移转化率30%,被认定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合作和服务企业累计逾500家,育成企业累计逾200家。获批国科大专业学院和深圳特色学院,累计培养研究生近5000人;与23家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发起设立5支产业发展基金,拉动社会资本逾40亿元。
一、在大陆地区率先组建了一支由海归组成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科研队伍
先进院是中科院7个“国家千人计划基地”之一,共有31位千人计划入选者;是中科院百人计划集聚地,共有中科院百人计划33人;1175名员工中,中高级职称716人,拥有海外经历者411人,外籍人员75人。入选中科院创新团队3支;获批广东省创新团队7支,全省第一;获批深圳市孔雀团队9支,占总数1/3,全市第一。
二、在国内建立了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研究平台和机器人研究平台。
生物医学工程和健康研究平台全国一流,国际先进。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已成为国内人数最多、争取经费最多、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现有科研人员520人,含诺奖教授3位,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青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5人,各类创新团队6个,具有国际学术地位的各大会议和杂志的主编、大会主席、国内专家136人。突破低成本健康集成技术,实施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集聚200余人的科研和工程团队,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频率低功耗低噪声医疗级SOC和微流控血液稀有细胞快速检测芯片,POCT生化分析 “上天”,微型健康感知“下海”,为航天员和潜航员提供实时监护。研发系列超低剂量三维快速诊断算法,解决了多家三甲医院面临的影像学难题。研制全球首个内照射蛇形放疗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系统。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在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实现跨区域应用,覆盖6000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服务人群5000万以上,已成为我国基础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国内首个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依托低成本健康特色产业园,产品获得20余个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值累计超过5亿元,带动健康服务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连续多年在国际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CRA和IROS上发表文章数国内第一;在视觉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如ICCV 2013)发表论文数位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汤晓鸥等被评为25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唯一CVPR最佳论文奖者。目前已建成中国科学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脊柱手术辅助机器人样机,在中科院积水潭骨科研究中心完成国内首例脊柱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并实现远程操作;神经控制假肢技术应用TMR术式在灵长类动物体内完成操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南山医院临床实验,成功实现下肢截瘫病人的站立及行走。团队开发的高斯脸人像识别技术识别率达98.52%,列世界第一;第二代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属国际首创。
牵头组建全国首个机器人产业联盟,目前任全国机器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先后参与4项国际/国家机器人标准的制定工作;连续7年牵头组织深圳高交会机器人专展;建立机器人孵化器,孵化企业6家,转移技术超过20项;作为深圳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带动全市行业产值由200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80亿元。
三、成果转移转化突出、影响大,规模产业化初现端倪
坚持应用牵引,主导低成本健康和机器人产业在深圳的发展;与企业和社会资本结合,在高端医学影像、电动车、工业设计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工作成绩显著,产生较大影响。孵化5家专业研究院所:创新设计研究院、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济宁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南沙先进技术研究所、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全市范围内牵头成立机器人、低成本健康、北斗、海洋四大产业联盟,联盟企业累计200余家;建成孵化器4个,育成企业累计逾200家,其中先进院持股78家,联影科技、中科强华公司、中科深江等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导品牌。接受企业委托项目超278个,横向合同金额累计达3.39亿元,合作企业累计达200家,服务企业超过500家。拉动社会资本超过40亿元成立5支产业发展基金,对外投资累计超过4亿元。
先进院以科研为核心,结合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提高创新效率与效益。从先进院溢出的部分围绕着先进院自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够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流动,我们称之为以科研为核心的微创新生态体系。
建设“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微创新体系,加速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效益。将高校、研究院所、特色产业园区、孵化器、投资基金等产学研资创新要素紧密结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要素共享平台与信息,形成创新积聚优势,有效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大大提高创新效率效益。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借力香港高校创新资源,链接全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香港各大高校展开广泛合作,累计吸引包括诺奖得主、各国院士及港澳台兼职教授近百人,已签约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第二校园。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文章详情,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